五代刀锋(出书版)_第5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9节 (第8/9页)

力展开战略决战,大获全胜,成为梁晋争霸的转折点。五年之后,在魏州城东的故元城,他又亲手围歼了名将刘鄩率领的梁军精锐,彻底控制河北。他当然更不会忘记,他以只身赴敌营,收服了闻名天下的银枪军,当他进入魏州城的时候,享受着山呼海啸的欢呼和膜拜。毫无疑问,魏州是他的幸运之所,更重要的是,在这里登基,还能极大地震慑黄河以南苟延残喘的伪梁王朝。

    ??登基大典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运转起来,一座高台在魏州城中飞快地修筑,这座高台封顶之时,便是李存勖登基之日。他悠然自得地看着台子越垒越高,就像看着自己的欲望与荣耀在急速膨胀。要不了多久,他便会君临天下,成为万人膜拜的真命天子。这让他跃跃欲试,急不可耐。虽然他甚至没有仔细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当这个皇帝。但就在李存勖的登基大典一天天临近之时,一场叛乱给了他当头一棒。

    ??李继韬,是刚刚战死的李嗣昭的次子。李嗣昭死后,李存勖本来令李嗣昭的几个儿子扶丧回太原办理丧事。没想到以李继韬为首的几个儿子公然违抗,带着几千牙兵带着父亲的灵柩直奔潞州。李嗣昭在潞州经营多年,那里早就是他们一家的天下,李继韬等人强行奔到潞州,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更令人惊讶的是,到了潞州,李继韬立即宣布朝廷已经任命他为安义军节度使,同时为了防止自己大哥李继俦夺权,竟然把李继俦关了起来。李继韬骁勇彪悍,在军中颇有威望,他以继承父业的姿态站出来,立刻得到了潞州守军的拥护。

    ??事情闹到魏州,李存勖一阵焦躁。他现在所有的心思都在当皇帝上,哪里还有心思来解决这些麻烦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干脆顺水推舟,任命李继韬做了安义军兵马留后。在李存勖看来,你李继韬不就是要个名分吗,给你便是!只要你小子不要闹事就行了。事实证明,李存勖在面对内部纷争时粗糙的处理方式只会引发更大的祸端。

    ??不久,李存勖又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李继韬在潞州宣布脱离河东,加入后梁,为了表示对后梁王朝的忠心,还把两个儿子送到汴州做人质。潞州,这座曾经依靠李嗣昭拼死坚守才从后梁大军的围攻中保全下来的河东门户,竟然被他的儿子拱手送到死敌面前。

    ??这是梁晋争霸中一个值得深思的插曲。当天下人都觉得后梁已经势微,李存勖如日中天之时,身为名将之后的李继韬竟然义无反顾地叛晋投梁。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接导致他叛乱的的原因竟然是他对时局的判断:河东无人,终被汴人吞并。也许,身处晋军之内的李继韬能比旁人更透彻地看到潜伏于河东内部的危机,看到李存勖身上的致命弱点。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存勖虽然消灭了他的平生死敌——后梁王朝,但仅仅三年之后便祸起萧墙,兵败身死。李继韬的判断又焉能说没有道理?

    ??叛晋之后的李继韬变卖家产,大肆招兵买马,他很清楚,乱世中,谁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的实力说话。一个人就在这时加入了李继韬的军队,这一年,他才刚刚十八岁。这个人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深刻地影响历史的走向,并最终在他手里点亮了终结乱世的曙光。他的名字叫郭威。

    ??听到潞州叛乱的消息,李存勖固然震惊,但他并不慌张。自他吞并河北,进击中原以来,梁晋之间的主战场早已从潞州转移到了黄河南岸,只要他还占有河北,就牢牢掌握着对梁战争的主动权。现在他的头等大事是登基称帝,只要不是太原失陷,老巢被端,他都可以装作视而不见。

    ??923年四月,李存勖登上了魏州城中的那座高台。经过一番隆重而繁琐的祭天仪式后,李存勖身着龙袍,坐上了象征着无上权利的龙椅。随后,他宣布恢复大唐国号,改沿用了二十年的前唐“天佑”年号为“同光”,改魏州为兴唐府,号东京;改镇州为真定府,号北都;老家太原则改称西京。为了显示他的帝国与曾经的大唐王朝一脉相承,一座宏大的太庙也同时在太原落成,在那里供奉着从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在内的历任唐朝皇帝的牌位,当然还加上了他的曾祖父朱邪执宜、祖父李国昌和父亲李克用。

    ??李存勖低头看去,文武百官匍匐在地,山呼万岁,大唐旗帜,迎风招展。他相信,这一天,他创造了历史,他成功地让那个繁华如梦,光辉灿烂的大唐王朝起死回生。就在这一天,塞北草原上的契丹骑兵正挥鞭扬刀,在幽州边境大肆劫掠;开封府里的朱友贞还在为朝堂上的派系争斗焦头烂额;安居蜀地的王衍正歪坐在浓妆艳抹的嫔妃中喝得烂醉;钱镠正在他越来越富庶的吴越王国里津津有味地巡视着各方进贡的奇珍异品。没有人会觉得这一天跟其他日子有什么不同,更没有人会把李存勖的举动和那个早已消逝的王朝联系起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